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有的在历史上常被引用,而今生疏了;
有的至今仍鲜活地被我们不时运用。如“与时俱进”、“内圣外王”、
“相濡以沫”、“螳臂挡车”、“薪尽火传”等等。
还有一些成语,古今的意思已经有变化了,如“功成名遂”,
原指成就了功业,才有声名,后引申为功绩和名声都已取得。
“吐故纳新”原义为吐掉故 气,吸收新鲜空气,今天多用于人事组织方面的更新。
意思上的差异,正是古今语言的发展。原创是古人,
发展是后人,但还仍然是有源的成语。
《老子》中的成语,是他的思想及其生活的一部分。古人的思想与经历,
与今人仍还有许多相通之处的,现选出一部分,供读者体会:
1、玄之又玄
幽昧深远,不可测知。
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功成不处
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尘
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指不露锋芒,
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比喻话说多了就会影响、
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
是说五色纷呈,
使人眼花缭乱。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9、宠辱若惊
君王以居下为道,
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物若惊,贵大患若身。”
10、虚怀若谷
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
形容十分谦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1、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
谓不为外物所牵。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Copyright © 2015-2016 包头道教 All Rights Reserved . 蒙ICP备17002405号-1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东河西路一号 邮编:014040 联系电话:0472-4168499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