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民俗
冬至,民俗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
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作为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冬至阳生春又来」 「六阴消尽一阳生」
「阴伏阳升淑气回」——古人对冬至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
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因此「至」是极致的意思,而不是到的意思。
冬至时阴极达到之至,太阳到了最南端,也就是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就日短之至,
也就是冬至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回升,
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是大吉之日。
民间还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冬至节气在一月中的位置,
来预测往后的天气。比方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
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俗话说的是,
如果冬至在一个月的开始几天,年底就会冷;而如果冬至在月尾的话,
正月就会很冷;但冬至在月中的话,就不会下雪也不会下霜。再比如说: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的意思则是说:冬至这天如果是阴天的话,
过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阴天,甚至下雪。
记载中,冬至被古人赋予了很多殊荣,《清嘉录》甚至有
「冬至大如年」之说,认为冬至之日的意义甚至是「年」
都无法比拟的。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的这一天,人们将人间最美好的
祝福都“包”在饺子中,含在汤圆里,
岁月赴汤蹈火,温情只增不减。
“冬至节日吃顿饺,耳朵手脚冻不了。”
冬节这天,北方人会吃饺子,俗语说“冬至不端饺子碗,
冻掉耳朵没人管”。不仅如此,北方人在包饺子时,常常会将金如意、
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
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
人将早生贵子。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蚯蚓作为阴曲阳伸的灵物,
感知此时阴气旺盛,因此仍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而与鹿同科的麋也在
此节气逐渐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
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它预兆着年关将近。不管是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
它都预示着团圆。过了冬至就是年,盼望在外忙碌的你,
常回家看看。
欢迎扫码关注包头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