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蒙(2023)000004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道教资讯 >道教文化

道教的“三天”说

发布时间:2016-09-09 15:09:31

  

文/郭硕知

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从民间逐渐流行于高门氏族,其从教理教义、崇拜体系、科仪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是个去陈推新的历史时期,道教认为此正是以“三天正法”对“六天故气”的去除。“根据正一教义,后世人不信道,杀生祭祀,反而导致故气(鬼)横行。太上老君为解救世人,授予张陵正一盟威之道,另以道气治鬼。上清经教创始人据此敷衍出以三天正法取代六天之文的构想。”①三天取代六天之说的提出和流行,与三清信仰的确立、黄帝崇拜的衰落也有着一定的关联。

“三天”说之由来

“三天”之说在上清灵宝各个经派都有所提及。上清经系中即有《太上三天正法经》(或云《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三天正法混沌经》、《三天正法》、《上清经三天正法》、《洞真三天正法经》),刘宋天师道士徐氏也曾撰《三天内解经》阐“三天”之意。以“三天”为名道经很多,从年代上看,道教的“三天”说流行于六朝,以上清经派所崇《太上三天正法经》(下称《正法经》)最古,传其为魏华存夫人赐予杨曦上清众经31卷之一。

据《正法经》载:“三天”为“极上清微之天”、“禹余之天”以及“大赤天”。张君房《云笈七签》卷8《释除六天玉文三天正法》也载:“三天者,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也。”②后世借鉴佛教发展出三十二天、三十三天、三十六天等,均为安置神仙之处且层级分明。《正法经》云:“上真、中真、下真生于极上清微之天。次中三真生于禹余之天。下有三真,生于第三大赤天。”并且在此经中,三元夫人为“三天”主宰,这或与上清经派崇魏华存夫人有关。而保证三天运转,制三天正法者为“太上大道君”,即从“三道兴隆,举号为太上大道君”又解释到“太上大道君者……便为万神之主也”。③

“太上大道君”恰是灵宝派的主神即后世所称灵宝天尊,并且该经认为造就“三天”的“九天真王”与“原始天王”,其以九炁置九天,然后有“九真之帝”生于“三天”。可见“三天”说不仅跨越诸派,也整合了当时各派神灵,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三清”的出现。

“三天”与“三清”

在道教中,“三天”与“三清”密不可分。唐代孟安排集成的《道教义枢》第7卷中引用《太真科》对“三天”进行了解释:“三天最上,号曰大罗,是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④这种说法将三清境和三天结合,认为“三天”即是大罗天所化之三清境。《云笈七签》卷3《道教三洞宗元》也说:“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也”⑤明确了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境并且指出其为“三天”的别称而已。

事实上,三清不仅是一种境界,并且有神仙居其中,体现了道教各个宗派间相互弥合的历史进程。大约在东晋末,道教三清信仰开始成形,此时也是三天说流行肇始。上清、灵宝等诸经派均有重新整合道教的趋势,比如刘宋道士陆修静作《三洞经书目录》,将上清、灵宝、三皇的经卷归入洞真、洞玄、洞神。这种整合的努力同样出现于神系的变更与整理上。东汉时期太平道崇奉中黄太乙,天师道则以《老子》为经典,强调老子即道。在道教与农民起义等结合而承受了一系列打击与动荡之后,尽管出现了李家道、帛家道等继续沿社会底层路线行进的道门,但是道教中的一些人士认识到道教应该从各地离散的状态重新整合,从而达到“清整道教”的目的。进而出现了葛洪的神仙信仰、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以及在南方的上清、灵宝、三皇各经派。中黄太乙信仰随着起义被镇压以及谶纬的失效而衰微,而老子则化为太上老君成为三清中的一位。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则分别是上清和灵宝二经派的信仰主神。东晋末南朝宋灵宝经《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首题《三宝大有金书》,对“三宝君”进行了阐释:“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并且此“三宝君”“分为元、玄、始三炁而治……皆三炁之尊神。”⑥将“三宝”归于了“三洞”、“三炁”。并载有《始青清微天宝章》、《元白禹余灵宝章》以及《玄黄太赤神宝章》将“三宝君”与“三天”对应起来。而此“三宝君”分别位于“高上大有玉清宫”、“上清玄都玉清七宝紫微宫”以及“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可见所谓“三宝君”就是居于“三清境”的“三清神”。于是,“三清”、“三天”、“三洞”得以建立起微妙的关联。

由此可以得出,“三天”即为“三清境”,而“三清神”位居其中。如果说“三清”这种新的神灵体系与“三洞”这种新道经分类法体现出道教的整合自身的努力,那么“三天”说更多的是对以往旧道教的批判与解构。这主要体现在黄帝信仰的式微以及除却“六天故气”之中。

“三天”说对道教信仰的更新

黄帝曾与老子并称“黄老”,战国时已有黄老道家学说,汉时与神仙方术结合演变成“黄老道”,《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黄帝四经》收集了不少古道家之言。并且道教也有许多经书托名黄帝,比如著名的《黄帝阴符经》等。应该说,黄帝与道家道教渊源颇深。并且在道教正式成立之前(至迟西汉)已经出现了对于黄帝的神化。《史记·五帝本纪》中言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西汉刘向(或魏晋时人依托之作)《列仙传》说黄帝“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⑦东晋葛洪《神仙传》中也有张道陵得《黄帝九转丹经》修炼于繁阳山的记载。

然而,在“三天”说兴起后,黄帝地位下降,甚至被视为古朴消亡、道德衰微的肇始。《正法经》云:“逮至黄帝,置立生民,蠢以元气,五色衣冠,六天之治,于此而兴。”⑧而所谓“六天”在当时则成为与“三天正法”相对立的“六天故气”或“六天故事”。《三天内解经》谓:“(天师受)三天正法,付子孙传为国师,谓当终于无穷,岂有杂错……而今六天故事渐渐杂错,师胤微弱,百姓杂置,祭酒互奉异法”。⑨陆修静在《道门科略》中也认为自“三五失统”(指三皇五帝)而开始了“淳浇朴散,六天故气称官上号”⑩的混乱局面。可见东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认为在黄帝时代,代表混乱的“六天”逐渐占据统治地位,而道教的任务在于革除混乱、重建秩序,而这种重建秩序的努力,实质上成就了道教官方化的改革。

当时南方的各个派别大多祖述三张,承认天师的正一盟威之道,并认为天师得受“三天正法”,陶弘景《真诰》称张道陵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然而却坚决反对各地散落民间的道教以及以道教为名的起义活动,斥之为“六天故气”。《三天内解经》认为:“今有奉五斗米道者,又有奉无为旛花之道及佛道,此皆是六天故事。”⑪并且该经对于太平道所奉《太平经》的态度也是认为其“不能使六天气正”,“反至群邪兹盛”。前期道教所留下的民间一脉在“三天”与“六天”的交锋中被归于了使百姓各兴杀害、不禀自然的“六天”阵营。并认为天师所传承“三天正法”渐渐杂错,又与“六天”混同,因此要重新彰显“三天”。

而“三天”则被上层道教视为“正法”已经明确了其在伦理上的定位,在此“三天正法”存在的目的即去除或治理六天之气。《正法经》中青童君歌内言明“秉承三天制,驱洗六天凶”⑫的愿景。后世《云笈七签》卷46中也载有“三天正法除六天之隐咒”。而“六天”也被认为是天师传承中断后各民间道佛派别又重新回归的自三皇五帝起的人鬼错乱、自相残杀的状态。因此,“三天”革除“六天”的理论,是道教去除自身的不安定因素,并进行教团的重新整合,使之符合社会秩序的神学更新。

三国两晋托名道教的暴动起义活动十分频繁,陈瑞、李特、李雄以及被多次托名的李弘、李八百等都称代表社会下层,进行反抗朝廷的活动。与之相对,一批士族大夫尚玄清谈,用另一种方式信仰道教,琅琊王氏、丹阳葛氏等高门士族纷纷入道,他们的加入使道教上层化,进而出现了继续走上层路线的灵宝、上清各经派,认为道教乃延寿养性之道,并有教化民众、辅佐治国的作用。上层道教制定各种戒律规范道教徒的思想行为,在制度上重新整合道教,并且在神仙信仰和教义上予以革新。“三天”说正是以清整道教为目的而出现的自上推行的理论革新,使道教在六朝之中逐渐演变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宗教。

尽管六朝信奉道教的高门士族在仕途上并不一定得意,道教是他们超脱彼岸的精神追求,但是身处乱世的他们同样渴望现世的安稳,因此他们对所信奉的道教进行了改造,使之更适合他们个人和政治的理念。而道教为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与士人结合,促成了道教的上层化,并由此产生了“三天”说。它的提出既是道教上下分野的体现,也是上层教徒更新并重整道教的努力,通过对“三天”、“三清”等的界定,其自身的各个经派也在相互融合,逐步统一神系使道教从诸派杂而多端的状态逐步合流,形成具有相对正统信仰的道教。

 

(作者单位为中国道教学院)

 

 

 

① 丁培仁:《新编增注道藏目录》,巴蜀书社2007年,第75页。

②⑤ (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第154页,34页。

③⑧⑫《太上三天正法经》,《道藏》第28册,三家本1988年,第406-407页,407页,407页。

④ (唐)孟安排:《道教义枢》,《道藏》第24册,三家本1988年,第829页。

⑥《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道藏》第5册,三家本1988年,第843页。

⑦ (西汉)刘向:《列仙传》,《道藏》第5册,三家本1988年,第65页。

⑨⑪ 《三天内解经》,《道藏》第28册,三家本1988年,第415页。

⑩(南朝宋)陆修静:《陆先生道门科略》,《道藏》第24册,三家本1988年,第779页。